文明播报  联盟联播
文明聚焦  扬州好人
公告公示  讲文明树新风
资料下载   我们的节日
文明建设  主题活动
道德模范  文明风采
志愿服务  文明访谈
未成年人  图文简报
扬州文化  爱国主义教育
礼仪活动    县区动态
 首页 > 扬州好人
两次患癌击不倒他扬州“泥腿子”专家上了“江苏好人榜”
  发表时间:2020-01-08   来源:扬州文明网   [打印] [关闭]

  谢成林和同事研究水稻长势

  “我想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,但去年小龙虾价格不高,今年行情会怎样?”

  “我听说南粳5718这个品种不错,在高邮种植合不合适?有什么要特别留意的?”

  ……

  1月7日中午12点多,蓝天大厦3楼的会议厅里十分热闹,来自高邮的80多位种粮大户正在这里参加职业农民培训,为他们讲课的是谢成林。

  近日,江苏省文明办公布2019年12月“江苏好人榜”,谢成林当选,曾任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、支部书记。31年来,他坚持在田间地头推广新的农业技术,为扬州市稻、麦生产持续增产贡献了自己的汗水和智慧。

 谢成林在田头为农民讲课

  乐意为种粮大户上课

  他们是中国农业的未来和希望

  “所有的中国人嘴一起张开,面积大约1.5平方公里。大家想想这么大一张嘴,一年要吃多少粮食?这么一比,你们的粮仓是不是感觉没那么大了?”

  在讲课现场,听到谢成林这样一说,高邮种田大户老居咧开嘴笑了:“听谢老师这么一说,我对种田这个事业信心更足了!”

  在蓝天大厦的这场培训,已经过了午饭时间,种粮大户们仍有很多问题要问。连续回答了几个问题后,谢成林对围成圈的大户们说:“大家都有我的电话,有什么问题慢慢交流,现在先去吃饭吧,人是铁饭是钢,不按时吃饭,怎么能种好地呢?”

  谢成林告诉记者,他这样说是有原因的。1988年,谢成林从江苏农学院毕业后,被分配到湾头的试验田,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工作,在这里,他和中国工程院张洪程院士成了同事。

  在长期的农村调查工作中,谢成林注意到,农民们十分辛苦,有时为了忙地里的活,胡乱吃点东西,或者两顿并作一顿吃,种地是强体力活,长期饮食不规律,对身体的伤害极大。后来做培训时,谢成林经常提醒农民们要按时吃饭,注意营养,特别是蛋白质的摄入,“农民有了好身体,才能更好地经营农田。”

  谢成林介绍,现在农村出现了新的局面,50后、60后农民年龄大了,70后、80后都不愿再回乡务农,于是出现了“种田大户”。“现在的种粮大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,他们掌握新技术快,不光关注生产技术,更关心市场行情,会精确地计算自己的收益。我们称之为‘职业农民’。”

  谢成林说,他很乐意为这些“职业农民”上课,他们非常好学,学到的知识应用得很好,他们是中国农业的未来和希望。

  31年坚持在田间上课

  农民亲切称他“泥腿子”专家

  谢成林今年56岁,虽然头发已经花白,但有着令年轻人羡慕的好身材,这也是他长期在农村走访讲课的“成果”。

  从农学院毕业后,谢成林原本是在实验田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工作。从科研角度来看,从事技术研究往往站在专业的最前沿,也容易产生业内“大咖”,谢成林为什么转向了新技术推广呢?

  谢成林介绍,他在工作中发现,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先进的农业知识,在农村中并没得到广泛应用,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,掌握新技术、新知识有困难,速度较慢。另一方面,科研单位更重视技术、理论的研究,专门从事技术推广的人才较少。

 谢成林在稻田里研究

  “我要用学到的知识造福一方百姓。”谢成林说,自己可以做做这方面的工作,改善农村的状况,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岗位上,他一干就干了31年。

  31年里,谢成林每年下乡到农村生产一线工作100多天,向全市90多个乡镇的农民推广并指导稻子、麦子、油菜等大宗农作物生产技术,他经常在田头开培训班,每年培训农民5000人次以上。农民们遇到难题就想到了他,只要谢成林来了,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。

  有一次,谢成林在稻田里为农民讲解病虫防治要点。讲课结束后,他从稻田里走上田埂,双腿沾满了烂泥,农田里没有水可以冲洗,他只好光着脚提着鞋,走向附近的农户家。从此以后,农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“泥腿子”专家。

  两次患癌没有击倒他

  “站在田野里我好得更快!”

  农业生产并不总是风调雨顺,怎样在灾害中保护农民的劳动成果,保证农业产出,这些也是谢成林工作中需去解决的课题。

  2003年、2013年和2016年,宝应、高邮、江都、仪征等地发生自然灾害,谢成林第一时间到达灾区,指导农民抗灾减灾,“发生洪涝时,麦子快要成熟了,看到成片的麦子泡在水里,非常让人揪心。”谢成林介绍,麦子在水里能够坚持的时间很短,要尽快组织排水,减少损失。如果积水在短时间内排不掉,就要安排灾后恢复生产,尽量降低损害。

  长期一线超负荷工作,谢成林积劳成疾,2015年初,体检时查出患有甲状腺癌,手术切除两侧甲状腺,术后需终生服药,来调节体内激素平衡,医生嘱咐他要定期检查,谁知他把医嘱锁在桌子里,术后不久又下乡去调研。

  2016年的年底体检中,谢成林又查出肺部结节,患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很大。医生建议尽快手术治疗,他却忙着小麦新技术推广,一拖就是4个多月。直到2017年3月,在组织和家人的再三催促下,谢成林才去做了手术,结果为早期恶性肿瘤。手术后,谢成林休息了一个多月,他又出现在田间地头。

  谈到两次患癌,谢成林笑着说:“我是科学工作者,对肿瘤的产生、发展有一定的认识,对我来说,它就是一种疾病,科学地对待它即可,没有必要恐惧。况且,我已习惯了农田的气息,站在田野里,我好得更快。”

  熟悉扬州每一块田地

  带领团队屡创稻麦高产纪录

  在年复一年的农村工作中,谢成林带领团队逐渐摸清了扬州地区土地、气候、地质等特点,摸索出一套适合扬州地区种植稻子和麦子的高产、优质、高效综合技术,为扬州市稻、麦生产持续增产奠定了技术基础。

  近年来,扬州市水稻每亩单产持续保持在610公斤以上,超全省单产60公斤左右。2011年,在谢成林带领的团队的指导下,小麦每亩单产创扬州市历史最高的410公斤,位居全省13个省辖市首位;2014年,由谢成林指导的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实收亩产693.2公斤,创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高产新纪录;2015年,由他组织实施的水稻超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896.7公斤,创扬州市水稻单产最高纪录。

  数十年的潜心钻研,也为谢成林带来了数不清的荣誉。他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46项,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、市厅级奖12项;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,编写著作4部,制定地方标准12项;2004年被农业部表彰为“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”;2006年被评为“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”,入选中国农业高级专家库;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“333工程”第二层次培养对象,为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;2012年被省政府评为“江苏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”;201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
  “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,小时候到了三四月份,农民家里就没米吃了,那种困难、窘迫像用刀子刻在我的脑子里,后来考大学时,我只想学农业,要让大家都能吃上米,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: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这就是我的‘初心’。”谢成林说。(扬州晚报 记者 刘旺)

责任编辑:韩天露
 
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
1024*768分辨率,16位以上颜色,IE6.0以上版本浏览器